毛竹如何護筍養竹? 毛竹的種植與管理
毛竹具有生長快、成材早、用處廣、價值高、一次造林永續使用等特性,是經濟效益、生態功用、觀賞價值很高的林種,也是我國重要的森林資源和南邊優勢林種之一。

護筍養竹是行進竹林密度、添加產量的關鍵措施。做到不挖鞭筍和冬筍,保護春筍,及時疏退筍。鞭筍俗稱鞭梢,是毛竹地下體系結構者。挖掘鞭筍,不只直接阻止新鞭鞭延,并且帶來嗣年出筍量削減,成竹質量差。
1.慎重挖冬筍
用材竹林培育中,若濫挖冬筍,就會直接影響來年出筍量削減。因受氣候、養分等要素束縛,會有一部分冬筍不能出土而逝世,故在“冬至”前挖掘淺鞭冬筍。科學慎重的挖取,掘取后必須覆土填平。可在覆土前放入少數腐熟的餅肥,但需避免肥料與竹鞭直接觸摸,避免傷害竹鞭,影響來年出筍量
2.精心管春筍
四至五月是毛竹春筍出土的初期和盛期,要加強管護。制止挖掘健旺春筍,清明,谷雨是出筍盛期,要及時疏除退筍,竹林中常呈現不能成竹的筍稱為“退筍”。“退筍”亦應及時挖掘,既可添加收益,又可避免竹林養分消耗。識別退筍的特征是:一是竹筍生長緩慢,筍梢懈怠、無光澤;二是早晨筍尖上無“露珠”和筍殼上的毛干枯。此外,春筍出土后,竹林內制止放牧,一起要做好筍期中的病蟲害防治。

3.修山
修山便是砍除竹林內的雜草灌木散布于林地,使其迂腐為有機肥料。修山每年進行1-2次,時間是7-9月,只進行一次的時間最好在7月初。
4.墾復
墾復便是用鋤頭在竹林內挖松土壤,目的給竹鞭行龍創造條件,行進竹鞭孕竹量。墾復時間以7-8月份最佳,大埔民間有“7月挖金,8月挖銀”之說。竹林翻地,一是在7-9月淺鋤,深度10-15厘米;二是冬天墾復,深度20-30厘米,成林多只進行冬天墾復。墾復時要求去“三頭”,即挖去竹蔸、樹蔸和撿去石頭。林地陡峭能夠全面翻地,斜度20-30度的竹林宜帶狀翻地,35度以上竹林一般不宜翻地。
5.竹林上肥
以廄肥、堆肥、綠肥、塘泥、廢物等有機肥為主,輔以一定量的化肥。上肥可分三期進行,即冬天結合墾復施用遲效性有機肥作“長竹肥”,發筍前一個月左右施用速效性氮肥作“長筍肥”,5-6月份施用速效性氮肥參與一定量的磷鉀肥作“長鞭肥”。竹林常用溝施和穴施兩種辦法。溝施時,沿等高線開挖8-10厘米深度的淺溝,溝間隔1-1.5米,將化肥均勻撒入溝內后覆土;穴施時在竹株上方距竹根約有20厘米處開一深10厘米左右的半圓形淺溝,將化肥施入后即覆土。留意化肥不要與竹鞭觸摸,避免灼傷鞭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