鼠尾草的種植技術
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屬的一種芳香性植物,多年生草本有木質莖,葉子灰綠色,花藍色至藍紫色。原產于歐洲南部與地中海沿岸地區。
鼠尾草有許多不同的用途與功效,部分同屬植物也有相同的效用,鼠尾草常常栽培來做為廚房用的香草或醫療用的藥草,有時也被稱為庭園鼠尾草、廚房鼠尾草、達爾馬希亞鼠尾草。在南歐,有時候也會種植一些和鼠尾草類似的植物,來做為香草與藥草使用,這些和鼠尾草同屬的植物常會和真的鼠尾草弄混淆。
鼠尾草主要取花、葉、與其精油,有防腐、抗菌、止瀉的效果。
一、生態習性
鼠尾草喜歡溫暖的和比較干燥的氣候,充分日照是鼠尾草最為理想的栽培環境。一般的園田土多可用于栽培,比較喜歡石灰質(堿性)土壤。
繁殖方式分播種(種子發芽需見光、播種時不要壓土)、分株、扦插等,畦幅50厘米,株間30厘米。8月份,花梗伸出,地上部割除,在這以后,新芽生長、繁殖,定植后數年間可持續收獲,其葉可生食或干燥貯藏利用。
鼠尾草常生于山間坡地、路旁、草叢、水邊及林蔭下。
二、栽培技術
選地
鼠尾草種植地宜選高燥不受水澇,或排水良好的土壤,既可大面積種植,也可零星栽培。因是多年生植物,種植后不需太多的管理都能良好生長,且連續收獲多年。
繁殖
鼠尾草可用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,種子在2-8月均可播種,有保溫四季可播種。播前種子用50度溫水浸種,并攪拌,保溫5分鐘后,待溫度下降到30度時,用清水沖洗幾遍,再放與恒溫中催芽,或用清水繼續浸泡24小時再播種,能提高出苗率并早出苗,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。
扦插時間在5-6月,插條宜選用枝頂端不太嫩的莖稍,長5-8厘米,在莖節下位剪斷,摘去2-4片大葉,將枝條插于沙質土或珍珠巖的苗床,插深2.5-4厘米,株距5厘米,行距8-10厘米,插后澆水,并覆蓋薄膜保溫,20-30天發新根,煉苗3-5天可移栽。
定植
選排水良好、土壤肥沃、疏松的地方定植,定植前深耕細耙,土壤太瘦的要施有機肥2000公斤,作成1.2-1.5米寬的畦,按株距30厘米,行距45-50厘米的密度定植,畝植4000株左右,栽后澆水。盆栽的選直徑18厘米以上的盆,每盆栽一棵。
管理
當苗成活后,注意雜草 ,要勤除草,以防草欺苗,干旱時要澆水,尤其在高溫的夏季,在澆水的同時施一些淡的復合肥,雨天及時排水。鼠尾草在北方越冬采取的方法:將地上部收完后,澆凍水并培土,土厚20厘米或更高,豎年終霜后扒開,平畦,澆水,以利萌芽生長。
采種
鼠尾草播種當年或次年夏季開花,但不結籽,需2-3年以上的植株開花結實。種子成熟后易掉落,故要經常檢查,當種子變褐色即收,陰干備用留種。
三、繁殖技術
鼠尾草繁殖方式分播種繁殖(種子發芽需見光、播種時不要壓土)、分株繁殖、扦插繁殖等。
種子繁殖
播種種子,或鴻溝植物的,在春天。以扦插春季到秋季。
在春季和初秋播種。播種前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,可先將種子用50℃溫水浸泡,待溫度下降到30℃時,用清水沖洗幾遍后,放于25~30℃恒溫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時后播種。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。由于鼠尾草種子小,宜淺播。播后要覆蓋薄土,并要經常灑水,以保持土壤濕潤。
扦插繁殖
在5~6月,選枝頂端不太嫩的頂梢,長5~8cm,在莖節下位剪斷,摘去基部2~3片葉,按行株距5cm×5cm,插入苗床中,深2.5~3cm。插后澆水,并覆蓋塑料膜保濕,20~30天發出新根后按行株距(45~50)cm×(25~30)cm的密度定植。
四、病蟲害防治
鼠尾草常見病蟲害有白粉病,銹病,莖腐病,葉斑病真菌,煙粉虱,蚜蟲,粉介殼蟲,紅蜘蛛。
